SERVICE PHONE
13988889999发布时间:2025-11-19 21:22:43 点击量:
赣超联赛,江西城市足球,赣超赛程,赣超比分,赣超球队,赣超直播
江西素有“红色摇篮”之称,在这片热土上,孕育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宝贵财富,其红色文化在中国革命历程与精神谱系中占据着独特且重要的位置。
近年来,赣州职业技术学院紧跟新时代思政教育发展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学院立足丰富的本土红色资源,以“三课”教学育人模式为核心抓手,搭建起“第一课堂主渠道、第二课堂主阵地、第三课堂主战场”的协同育人格局,将红色文化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实践锻炼与社会服务、校地合作与产教融合等的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教育创新之路。
江西红色文化是中国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刻的教育意义。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它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而奋斗。苏区精神,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不怕牺牲,它是中国人在苏区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崇高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是思政教育的“天然课堂”和“鲜活教材”。它们不仅记录了中国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更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道德品质。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教育素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人的崇高精神和伟大品格,从而增强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通过构建“必修+选修”、“理论+实践”的课程体系,将红色文化基因注入理论教学肌理,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学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红色文化十讲》纳入必修课范畴,同时在专业课程中挖掘红色元素,打造“思政+专业”的融合课堂。围绕“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要求,创新实施“行走的思政课”“双师同堂”“专题+艺术”等教学新模式,依托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等十几处实践基地开展现场教学;融合VR技术还原革命场景,让学生“沉浸式”感受革命岁月的艰辛与辉煌。例如创编《禾下梦》《八女投江》等红色舞台剧以及赣南采茶戏、瑶族花棍舞等非遗艺术并融入教学,使思政课“活”起来、“潮”起来。
此外,学院还组建了红色文化教学团队,利用暑期开展调研活动,编写《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案例集》,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让第一课堂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主渠道。
学院常态化开展“红色主题”活动,结合建党节、国庆节、长征胜利纪念日等重要节点,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歌曲合唱比赛、红色经典诵读、红色故事演讲及红色主题手抄报展览等活动,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例如,在“江西省第八届大学生舞蹈大赛”比赛中,《红船》和《我的妈妈叫桂梅》两个作品,学生们通过精湛的舞蹈技艺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表现,生动诠释了红色文化和时代精神。
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红色文化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践行红色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带领学生走进瑞金叶坪革命旧址、于都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兴国将军园等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实地参观、聆听讲解、祭扫烈士陵园等方式,近距离感受革命历史的厚重。此外,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红色文化创作,组织开展红色微电影拍摄、红色剧本创作、红色主题社会实践报告评选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传承红色文化。
在校地协同共建实践平台方面,学院与赣州市各县区红色教育基地、大中小学校等建立合作关系,打造 “红色实践育人共同体”。作为赣州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第四联盟体牵头单位,学院在区域内外形成良好示范辐射效应,并针对赣南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需求,组建团队开展“红色故事进校园”“苏区精神宣讲会” 等活动。
在志愿服务赋能社会发展方面,学院以红色精神为引领,聚焦乡村振兴、红色旅游、应急服务等领域,组建“红色志愿服务队”,在实战中锤炼担当。在2025年赣超联赛(江西省城市足球超级联赛)期间,学院学生们带来了中场节目——《这里是红军老家》,他们饱含深情的演绎,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极具红色文化内涵的精彩表演。
在产教融合深化实践育人方面,学院联合赣州本地红色文化企业、文旅集团等,共建 “红色文化产业实践基地”。例如,学院与七鲤古镇(赣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共建“产教融合育人基地”,组织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学生参与景区智慧化管理、文化IP开发等项目。在七鲤古镇数字化改造实践中,学生团队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复原历史场景,开发出“线上重走长征路”互动体验项目,获企业高度认可。
通过“挖掘-转化-融入”三步骤,将地域分散的红色资源转化为结构化课程体系。如走访调研革命老区,对现存的文献梳理、口述史采集、场景复原等方式,将分散的红色故事整合为“初心使命”、“革命精神”等主题模块,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课教材,使历史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承的教学内容。
突破传统参观式实践,构建“行前研读-行中沉浸-行后转化”闭环。例如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时,要求提前研读相关史料,途中通过情景剧、微党课等形式沉浸式体验,返校后开展主题研讨与行动规划。这种设计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完成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同的升华,最终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日常行为准则。
打破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模式,建立“师生同台、校地联动、课内外一体”的育人共同体。如联合纪念馆、社区开展“红色故事会”,邀请老战士、讲解员与师生同台授课;通过“云上红色展馆”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使思政教育突破时空限制,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构建覆盖行为转化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课堂表现、实践参与、社会服务等多维度数据,动态追踪学生价值观内化过程。如高校可尝试开发和建立“红色素养成长档案”,不仅可以记录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更注重考察学生在志愿服务、社会调研中的实际行动,实现对学生思政素养的精准刻画。
巧借“江西红”文化,精进创新“大思政课”教育,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赣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立足丰富的本土红色资源,以“三课”教学育人模式为核心抓手,搭建起“第一课堂主渠道、第二课堂主阵地、第三课堂主战场”的协同育人格局,将理论课堂、实践活动和社会服务实现有机联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构建多元化的思政教育体系,为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郑芝君、曾卫平、郑芝丹)
